设计模式_课程

1 设计模式简介

  • 从面向对象谈起:
    • 底层思维:向下,如何把握机器底层,从微观理解对象构造

      语言构造
      编译转换
      内存模型
      运行时机制

    • 抽象思维:向上,如何将我们的周围世界抽象为程序代码

      面向对象
      组件封装
      设计模式
      架构模式

  • 如何解决复杂性?
    • 分解。(即分而治之,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,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
    • 抽象。(由于不能掌握全部的复杂对象,我们选择忽视它的非本质细节,而去处理泛化和理想化了的对象模型
  • 设计模式分类:
    • 组件协作 (现代软件专业分工之后的第一个结果是“框架与应用程序的划分”,“组件协作”模式通过晚期绑定,实现框架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松耦合,是二者之间协作时常用的模式),包括:

      Template Method
      Strategy
      Observer / Event

    • 单一职责

      Decorator
      Bridge

    • 创建对象

      Factory Method
      Abstract Factory
      Prototype
      Builder

    • 对象性能

      Singleton
      Flyweight

    • 接口隔离

      Facade
      Proxy
      Mediator
      Adapter

    • 状态变化

      Memento
      State

    • 数据结构

      Composite
      Iterator
      Chain of Resposibility

    • 行为变化

      Command
      Visitor

    • 领域问题

      Interpreter

  • 重构获得模式(Refactoring to Patterns)。
  • 重构关键技法:
    • 静态 –> 动态
    • 早绑定 –> 晚绑定
    • 继承 –> 组合
    • 编译时依赖 –> 运行时依赖
    • 紧耦合 –> 松耦合

2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

  • 依赖倒置原则(DIP)
    • 高层模块(稳定)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(变化),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(稳定)。
    • 抽象(稳定)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(变化),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(稳定)。
  • 开放封闭原则(OCP)
    • 对扩展开放,对更改封闭。
    • 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,但是不可修改。
  • 单一职责原则(SRP)
    • 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。
    • 变化的方向隐含着类的责任
  • Liskov替换原则(LSP)
    • 子类必须能够替换他们的基类(IS-A)。
    • 继承表达类型抽象。
  • 接口隔离原则(ISP)
    • 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他们不用的方法。
    • 接口应该小而完备。(public/private
  •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,而不是类继承
    • 类继承通常为“白箱复用”,对象组合通常为“黑箱复用”。
    •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,子类父类耦合度高。
    • 对象组合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定义的接口,耦合度低。
  • 封装变化点
    • 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,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,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不良影响,从而实现层次之间的松耦合。
  • 针对接口编程,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
    •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,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。
    • 客户程序无需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,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。
    • 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,从而实现“高内聚、松耦合”的类型设计方案。

3 模板方法模式(Template Method)

  • 定义:
    • 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(稳定),而将一些步骤(变化)延迟(虚函数重写)到子类中。Template Method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(复用)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(override)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。
  • 结构:( 红色不变,蓝色变化
    模板方法模式
  • 要点:
    • Template Method模式使用最简单的机制(虚函数的多态性),为很多应用程序框架提供了灵活的扩展点,是代码复用方面的基本实现结构。
    • “不要调用我,让我调用你”的反向控制结构是Template Method的典型应用。

4 策略模式(Strategy)

链接_视频

  • 动机:
    •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,某些对象使用的算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经常改变的,如果将这些算法都编码到对象中,将会使对象变的异常复杂,而且有时候支持不适用的算法也是一种性能负担。
    • 如何在运行时根据需要透明地更改对象的算法?将算法与对象本身解耦,从而避免上述问题?
  • 定义:
    • 定义一些列算法,把他们一个个封装起来,并且使他们可互相替换(变化)。该模式使得算法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程序(稳定)而变化(扩展,子类化)。
  • 结构:
    策略模式结构
  • 要点:
    • Strategy及其子类为组件提供了一系列可重用的算法,从而使得类型在运行时方便地根据需要在各个算法之间进行切换。
    • Strategy模式提供了用条件判断语句(if else / switch case)以外的另一种选择,消除条件判断语句,就是在解耦合。含有许多条件判断语句的代码通常都需要Strategy模式。
    • 如果Strategy对象没有实例变量,那么各个上下文可共享同一个Strategy对象,从而节省对象开销。

5 观察者模式(Observer / Event)

  • 动机:
    •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,我们需要为某些对象建立一种“通知依赖关系”,一个对象(目标对象)的状态发生变化,所有的依赖对象(观察者对象)都将得到通知。如果这样的依赖关系过于紧密,将使软件不能很好地抵御变化。
    • 使用面向对象技术,可以将这种依赖关系弱化,并形成一种稳定的依赖关系,从而实现软件体系结构的松耦合。
  • 定义:
    • 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(变化)的依赖关系,以便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,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更新。
  • 结构:
    • 观察者模式结构
  • 要点:
    • 使用面向对象的抽象,Observer模式使得我们可以独立地改变目标与观察者,从而使二者之间的依赖关系达到松耦合。
    • 目标发送通知时,无需指定观察者,通知(可以携带通知信息作为参数)会自动传播。
    • 观察者自己决定是否需要订阅通知,目标对象对此一无所知。
    • Observer模式是基于事件的UI跨国家中非常常用的设计模式,也是MVC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•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均采用 Apache License 2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  • © 2020-2021 Hang Liu
  • Powered by Hexo Theme Ayer
  • PV: UV: